要闻

13万学生零辍学,江津教育扶贫成为全国典型!

2020-09-29 09:30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0-09-29 次头条789

扶贫先扶智 教育暖心窝

——我区脱贫攻坚大型系列访谈《我的扶贫故事》之七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区牢记“义务教育要有保障”的殷殷嘱托,在学生资助、控辍保学、结对走访中全面发力,教育扶贫又扶智,成为我区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高地的走心之笔、暖心之举。

春风送来及时雨,丝丝入地润无声。去年来,区教委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对义务教育阶段3698名建卡贫困学生建立台账跟踪管理,对1026名适龄残疾儿童实施分类入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区教育扶贫工作作为行业扶贫唯一典型入选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江津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

抓好“三大工作”

让义务教育有保障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将教育扶贫与扶智力、扶志气相结合,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不能失学而贫困,从而以培养知识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为了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不能失学而贫困,近年来,区教委积极落实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孩子们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开展义务教育学生“控辍保学”,依法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等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不仅如此,区教委还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能就近入学且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提升职教扶贫能力,让贫困家庭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开展就业创业,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其中“义务教育有保障”又是“两不愁三保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区教委主要把教育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到“义务教育有保障”上来,着力抓好“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办学条件”改善三大工作。

抓“控辍保学”,保障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区贫困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

抓“精准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各类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机会,目前全区平均每年投入约1.5亿元实施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五大阶段16个资助项目,年均惠及30万余人次的贫困学生。

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抓好“办学条件”改善,夯实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如2019年就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资金达4165万元,为学校硬件优化做足保障。近年来,我区引进乡镇教师1172名,区外选调优秀乡镇教师170名,每年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优秀干部教师400余名,让优质的师资真正流动起来。

尽全力控辍保学

让13万学生不失学、辍学

今年疫情高风险过后,月沱学校的学生们纷纷返校。复学一周过去了,该校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一直未返校学习,不管怎么联系,都没有消息。

于是,班主任亲自到该学生的家中家访,才发现家长也不知道孩子的去向,这让孩子的爷爷奶奶以及在外打工的父母都非常担心和着急。

通过警方的帮助,最终锁定了该学生跑到了广州。区教委和嘉平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劝返小组奔赴广州劝返该名同学。

当日,劝返小组马不停蹄地赶赴到惠州,因为孩子居住地不断更换,在当地派出所配合下,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把孩子找到。经过多方开导、劝解下,最终孩子才答应回家上学。

学生回校后,月沱学校立马组织女老师对她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

保障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是教育的基本责任。

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3万余人。由于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社会环境等各种原因导致辍学的苗头也时有发生,劝返回来的学生也存在反复的情况。为确保这些学生不失学、辍学,近年来,我区针对学生辍学原因,因地、因家、因人施策,采取精准化帮扶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劝返复学工作。

为了确保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我区还加强学校、镇街、部门联动,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的团队加强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不仅如此,各学校还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理想信念,着力消除因厌学导致辍学的现象。对重度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开展“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教育宣传融入日常帮扶

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观念

除了行业扶贫外,近年来,区教委还牵头区商务委等10个单位组成的教育扶贫集团承担对口帮扶江津区蔡家镇福德村脱贫攻坚任务。

福德村受制于山峦起伏的地理条件,加之交通不便,当地经济发展滞后,是市级贫困村。在帮扶中,区教委扶贫集团的帮扶干部们发现村里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于是,该扶贫集团在扶产扶技的同时,高度重视“志智”双扶,把思想教育宣传融入日常帮扶中,通过春风化雨的形式影响、改变贫困群众思想,因地制宜地帮他们找出路。

周锡明是区教委副主任张跃国帮扶的一个贫困户户主,一家三口,孩子在读中职,两口子年岁高、身体也不好,又没有技术,因而无法外出打工。

在帮扶的过程中,张跃国看到周锡明家房屋周边有很大一片竹林,是养殖散养鸡的绝佳条件,于是鼓励周锡明发展土鸡养殖。这一建议也得到了镇村的大力支持,免费送来了100只鸡苗,考虑到养殖成本以及养殖技术是个难题,张跃国便购买了几百斤玉米给他送过去,并联系村里的技术人员教授他养殖技术。

几个月后,周锡明说他的土鸡养殖得很好,可是受到疫情的影响销售成了难题。于是张跃国联系了几所有需求的学校,利用每月入户帮扶的时间和他一起租了一台车把这些土鸡装到学校出售。

在学校付钱的时候,周锡明把张跃国拉到了一边问道:“上次你购买玉米花了多少钱?这个要扣起来还给你哈。”张跃国开玩笑说:“几百块钱帮助你一下也没有什么,我平时节约一点就行了。”没想到,周锡明却严肃地说:“你已经帮我够多了,虽然我文化不高,但我知道脱贫致富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

周锡明的一席话让张跃国瞬间无比感动。那一刻,他深深地感受到,贫困群众的“等、靠、要”并非“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而是需要帮扶干部去挖掘,去鼓励支持他们。

诸如周锡明一样,在区教委扶贫集团的帮助下,如今福德村贫困户思想和精神风貌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房前屋后干净了,交流谈吐文明了,“等、靠、要”的观念变了,人穷志不穷的精神激发出来了……

激发内生动力

帮助贫困孩子立志成才

扶贫需扶志,从根源上转变思想,激发内生的动力。为了让这些孩子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很多人默默付出着。在教育扶贫中,区教委主要职责是将教育扶贫与扶智力、扶志气相结合。

“扶志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植信心,建立信任。教育扶贫就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明天的希望。”区教委扶贫工作人员刘祥禹告诉记者,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贫困不可怕,也不可耻,可谁也不愿意接受别人同情而怜悯的目光,特别是小伙伴之间的童言无忌或许会成为一根拔不出来刺,扎伤心灵。

小冯同学是双槐树小学的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平时,个子瘦小的他总是衣着褴褛,常常光着脚丫。有一次,老师无意间发现他的脑袋上还缠着凌乱的纱布。一番询问,才知道,小冯原来是被妈妈用碗敲破了脑袋。

为了解这孩子的家庭情况,老师决定前去家访打探究竟。在弯曲的山路上跋涉了接近一个小时才到他家,坑坑洼洼的院子,几间平房,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在家访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家里有五口人,爷爷患有心脏病,妹妹年幼,母亲是智力残疾根本不能自理,孩子的头就是她发病时砸伤的。父亲要照顾一家老小,就只能在家务农,偶尔打打零工。

学校按政策落实了各项资助,彻底解决了孩子的生活问题,但是帮助孩子立志成才才是这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学校有集体活动,老师总是鼓励他参加。课间,老师也故意安排一些小事情给他,让他跑跑腿……渐渐地,小冯同学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和信任更深了,成绩突飞猛进。今年,小冯被评为了江津区优秀少先队员,并且被保送江津中学。

激发贫困孩子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立志成才。思想转变了,实现脱贫就不难。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区教委将继续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最好扶贫的理念,进一步在落实资助政策、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让全区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培养一个孩子,高质量就业一人,稳固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


责任编辑:罗梅
编审:罗梅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